上世纪80年代,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,中国彩电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在福建泉州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上,有一位名叫张明的年轻人开设了一家彩电维修店,他就是后来被称为“彩电大王”的传奇人物。
最初,张明的维修店只有十平方米,但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诚信经营的态度,很快在当地赢得了口碑。当时彩电是家庭奢侈品,维修需求旺盛,张明不仅修复故障,还主动向客户传授保养知识,这种贴心服务让他的店铺门庭若市。
张明并不满足于维修业务。在维修过程中,他注意到许多故障源于国产彩电的设计缺陷。1992年,他毅然决定转型,创办了“明辉电子”,开始组装生产彩电。凭借多年维修积累的经验,他设计出的彩电稳定性远超同类产品,第一年就售出5000台。
真正的转折出现在1998年。当其他企业还在模仿国外技术时,张明率先引进数字显像管技术,推出“超薄系列”彩电,一举打破外资品牌的技术垄断。到2003年,明辉电子已在全国设立200多家专卖店,年销量突破100万台。
2010年,面对智能电视的冲击,六十岁的张明再次展现出惊人的魄力。他亲自带领研发团队攻关三年,最终推出搭载自主操作系统的智能电视,成功实现从传统制造向科技企业的转型。
如今,明辉集团已发展成为年营收超百亿的跨国企业,但张明仍保持着维修起家时的务实作风。他常说:“裂变不是目的,持续生长才是根本。就像修彩电一样,要找到问题根源,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。”
从维修工到实业家,张明的故事印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之路。他的成功不仅在于把握住了每个时代机遇,更在于将维修工作中培养的“精益求精”精神,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。
 
 
 
 
 
 
 
 
 
